暌違將近一甲子,同窗會再聚首時,印象中的髫齡童顏忽忽都成了爺爺奶奶輩份的銀髮族群。
為了參加這場盛會,前一晚睡不著覺的大有人在;而我,平素容易激動卻出奇地平靜,雖也難掩興奮之情,恐怕其中充盈的儘多是「好奇」。
大夥兒失聯許久,再見面時彷彿時空跳躍,一瞬間即從小到老。只意識到面對的陌生人是久未謀面的老同學,其他則無從連貫;於是彼此儘可能地相互探詢,希望早些建立、勾勒那遠古的記憶網絡。
同窗會前我已先獲告知,那個小時玩伴如今遠居國外的老同學無法參加,因此,對這場聚會我幾乎不存什麼期盼,只是難得能參與如此盛會,怎能輕易放棄見識見識以往那遙不可企及的場景,尤其更妙的是:轉眼之間我們竟夢幻般地成了主角,而不再是好奇的旁觀者。
小學時童稚懵懂,畢業後各分西東,時日既久又缺乏聯繫,影象逐漸蒼白模糊而不復記憶。只剩幾個同學名字還牢牢地釘在心版上難以抹除。
參加同窗會的同學,大約都是抱著「懷舊」的心情而來,想看看這些年來的變化:尤其這些年來混得不錯還小有成就的人,更是排除萬難也要「露臉」,而如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流,不僅不避之惟恐不及,還興致不減地參與的恐怕不多;尤其是身子半癱行動不便的我,怎還有興致湊熱鬧?!
高中時即舉家遷離這個生長、編夢的地方,而成家立業後的居所雖距此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只是多年來重臨造訪的次數屈指可數。
童年嬉戲的廟前廣場,很久很久前即已不似當年那般平易可親;最重要的是那兒已沒有老家可回,又缺乏親情、友情的召喚與牽引,「返鄉」之路也越顯迢遙。
同窗會前我已先獲告知,那個小時玩伴如今遠居國外的老同學無法參加,因此,對這場聚會我幾乎不存什麼期盼,只是難得能參與如此盛會,怎能輕易放棄見識見識以往那遙不可企及的場景,尤其更妙的是:轉眼之間我們竟夢幻般地成了主角,而不再是好奇的旁觀者。
小學時童稚懵懂,畢業後各分西東,時日既久又缺乏聯繫,影象逐漸蒼白模糊而不復記憶。只剩幾個同學名字還牢牢地釘在心版上難以抹除。
參加同窗會的同學,大約都是抱著「懷舊」的心情而來,想看看這些年來的變化:尤其這些年來混得不錯還小有成就的人,更是排除萬難也要「露臉」,而如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流,不僅不避之惟恐不及,還興致不減地參與的恐怕不多;尤其是身子半癱行動不便的我,怎還有興致湊熱鬧?!
高中時即舉家遷離這個生長、編夢的地方,而成家立業後的居所雖距此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只是多年來重臨造訪的次數屈指可數。
童年嬉戲的廟前廣場,很久很久前即已不似當年那般平易可親;最重要的是那兒已沒有老家可回,又缺乏親情、友情的召喚與牽引,「返鄉」之路也越顯迢遙。
尤其,當年不知誰是始作俑者,班上同學竟分成兩派,而我只因不願擇邊站而莫名地被排擠,直到最近幾年學校學生被霸凌的新聞一再登上報紙版面或螢光幕上,方才醒悟原來那時的我就是被霸凌的對象,是個不折不扣的犧牲者。
照理說,搬家後所謂的鄉情已薄弱不堪,而老同學分道揚鑣時似猶處涇渭狀態,平素既少嬉遊,再見時又能喚起多少共有的回憶?因此,參加同窗會對我來說誘因不大,激不起太多熱情,尤其既不是衣錦榮歸、落葉歸根,而身子也非健康如常人,內心深處還依稀纏繞著難以言喻的淒涼、滄桑,只差「窮途潦倒」的袍子沒披上罷了。難道只是不想錯過一場時光跳躍的見證?
也許,心裡猶不免存著奢想:希望能從老同學中覓得一二志趣相投、彼此聯繫話當年……
也許,希冀停駐在腦海的某個斑剝角落的逝去時光,會在同窗會中重現……
可惜同窗會不是以「團圓」茶會、同樂會的形式安排,而是讓人作夢也想不到,為之瞋目、氣結的排排坐上課或會議的方式。
難得齊聚一堂,本應聊童年趣事、談別後大略,怎料懷舊情懷竟浪費在古板拘束的氛圍裡。雖然會後聚餐稍能彌補缺憾,終究僅能歡聚而難以暢敘;況又有些人無法奉陪到底得先告退。
也許,大多數出席的老同學不像我:高中時搬家離開這裡,平常既難得一塊嬉遊、少有交集,又因被霸凌而更顯生疏,是以難如在地的老同學一般很快地熱絡起來……
曲終人散,大體上正如預期:「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回家時手裡多了一張印有同學姓名電話的通訊錄,大約一個月之後再收到(當天填寫)附有詳細地址的郵寄清單。
當天拍的紀念照僅隔了一兩天便PO上學校網站,慣玩電腦的我很輕易地上網瀏覽下載。只是照片僅大略歸類而未加註說明,除了一小撮人外,大部分的人與名字尚且無法兜攏一塊,何況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讓同班同學先聚在一起,較能勾串、喚起那塵封的回憶;三班混雜一塊,徒然增加辨識的困難度與混淆,還有人卻仍拘泥於升學班、就業班的自我糾葛中。
原以為老同學中不乏程度高潛力厚者:如中學校長、主任和美金計酬的商船船長、以及年終紅利、獎金豐厚讓人欣羨的國營事業課長等,起碼存在一、二人會利用現今火紅的數位科技如電郵、臉書等聯繫與對話的可能;結果是我高估了,雖然留有電郵網址者五、六,對老年人來說已算可觀,只是大多只是應應景罷了。
而通訊錄裡的地址,會藉老掉牙的寫信郵遞傳訊,大約只有校友會的制式通知了;而會使用電話或手機彼此聯繫的,不外平常還保持聯繫的少數幾位,對其他多數會派上用場的機率恐微乎其微。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疏離已是常態,傳統的熱絡與親切似乎已難覓尋,找機會老同學串連聚在一起,或出國或就近本島旅遊,為平淡生活增添花絮,應是促成同窗情誼回春與增進的契機。
也許下次同窗會時會有這類構想出現,只是彼此間疏離了大半輩子,各有各的生活圈和生活習性,其間如再少有聯繫,下次同窗會參與者恐怕不只日漸凋零而已!
照理說,搬家後所謂的鄉情已薄弱不堪,而老同學分道揚鑣時似猶處涇渭狀態,平素既少嬉遊,再見時又能喚起多少共有的回憶?因此,參加同窗會對我來說誘因不大,激不起太多熱情,尤其既不是衣錦榮歸、落葉歸根,而身子也非健康如常人,內心深處還依稀纏繞著難以言喻的淒涼、滄桑,只差「窮途潦倒」的袍子沒披上罷了。難道只是不想錯過一場時光跳躍的見證?
也許,心裡猶不免存著奢想:希望能從老同學中覓得一二志趣相投、彼此聯繫話當年……
也許,希冀停駐在腦海的某個斑剝角落的逝去時光,會在同窗會中重現……
可惜同窗會不是以「團圓」茶會、同樂會的形式安排,而是讓人作夢也想不到,為之瞋目、氣結的排排坐上課或會議的方式。
難得齊聚一堂,本應聊童年趣事、談別後大略,怎料懷舊情懷竟浪費在古板拘束的氛圍裡。雖然會後聚餐稍能彌補缺憾,終究僅能歡聚而難以暢敘;況又有些人無法奉陪到底得先告退。
也許,大多數出席的老同學不像我:高中時搬家離開這裡,平常既難得一塊嬉遊、少有交集,又因被霸凌而更顯生疏,是以難如在地的老同學一般很快地熱絡起來……
曲終人散,大體上正如預期:「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回家時手裡多了一張印有同學姓名電話的通訊錄,大約一個月之後再收到(當天填寫)附有詳細地址的郵寄清單。
當天拍的紀念照僅隔了一兩天便PO上學校網站,慣玩電腦的我很輕易地上網瀏覽下載。只是照片僅大略歸類而未加註說明,除了一小撮人外,大部分的人與名字尚且無法兜攏一塊,何況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讓同班同學先聚在一起,較能勾串、喚起那塵封的回憶;三班混雜一塊,徒然增加辨識的困難度與混淆,還有人卻仍拘泥於升學班、就業班的自我糾葛中。
原以為老同學中不乏程度高潛力厚者:如中學校長、主任和美金計酬的商船船長、以及年終紅利、獎金豐厚讓人欣羨的國營事業課長等,起碼存在一、二人會利用現今火紅的數位科技如電郵、臉書等聯繫與對話的可能;結果是我高估了,雖然留有電郵網址者五、六,對老年人來說已算可觀,只是大多只是應應景罷了。
而通訊錄裡的地址,會藉老掉牙的寫信郵遞傳訊,大約只有校友會的制式通知了;而會使用電話或手機彼此聯繫的,不外平常還保持聯繫的少數幾位,對其他多數會派上用場的機率恐微乎其微。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疏離已是常態,傳統的熱絡與親切似乎已難覓尋,找機會老同學串連聚在一起,或出國或就近本島旅遊,為平淡生活增添花絮,應是促成同窗情誼回春與增進的契機。
也許下次同窗會時會有這類構想出現,只是彼此間疏離了大半輩子,各有各的生活圈和生活習性,其間如再少有聯繫,下次同窗會參與者恐怕不只日漸凋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