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回首前塵 (小學同窗會感言)

    暌違將近一甲子,同窗會再聚首時,印象中的髫齡童顏忽忽都成了爺爺奶奶輩份的銀髮族群。
    為了參加這場盛會,前一晚睡不著覺的大有人在;而我,平素容易激動卻出奇地平靜,雖也難掩興奮之情,恐怕其中充盈的儘多是「好奇」。
    大夥兒失聯許久,再見面時彷彿時空跳躍,一瞬間即從小到老。只意識到面對的陌生人是久未謀面的老同學,其他則無從連貫;於是彼此儘可能地相互探詢,希望早些建立、勾勒那遠古的記憶網絡。
    同窗會前我已先獲告知,那個小時玩伴如今遠居國外的老同學無法參加,因此,對這場聚會我幾乎不存什麼期盼,只是難得能參與如此盛會,怎能輕易放棄見識見識以往那遙不可企及的場景,尤其更妙的是:轉眼之間我們竟夢幻般地成了主角,而不再是好奇的旁觀者。
    小學時童稚懵懂,畢業後各分西東,時日既久又缺乏聯繫,影象逐漸蒼白模糊而不復記憶。只剩幾個同學名字還牢牢地釘在心版上難以抹除。
    參加同窗會的同學,大約都是抱著「懷舊」的心情而來,想看看這些年來的變化:尤其這些年來混得不錯還小有成就的人,更是排除萬難也要「露臉」,而如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流,不僅不避之惟恐不及,還興致不減地參與的恐怕不多;尤其是身子半癱行動不便的我,怎還有興致湊熱鬧?!
    高中時即舉家遷離這個生長、編夢的地方,而成家立業後的居所雖距此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只是多年來重臨造訪的次數屈指可數。
    童年嬉戲的廟前廣場,很久很久前即已不似當年那般平易可親;最重要的是那兒已沒有老家可回,又缺乏親情、友情的召喚與牽引,「返鄉」之路也越顯迢遙。
    尤其,當年不知誰是始作俑者,班上同學竟分成兩派,而我只因不願擇邊站而莫名地被排擠,直到最近幾年學校學生被霸凌的新聞一再登上報紙版面或螢光幕上,方才醒悟原來那時的我就是被霸凌的對象,是個不折不扣的犧牲者。
    照理說,搬家後所謂的鄉情已薄弱不堪,而老同學分道揚鑣時似猶處涇渭狀態,平素既少嬉遊,再見時又能喚起多少共有的回憶?因此,參加同窗會對我來說誘因不大,激不起太多熱情,尤其既不是衣錦榮歸、落葉歸根,而身子也非健康如常人,內心深處還依稀纏繞著難以言喻的淒涼、滄桑,只差「窮途潦倒」的袍子沒披上罷了。難道只是不想錯過一場時光跳躍的見證?
    也許,心裡猶不免存著奢想:希望能從老同學中覓得一二志趣相投、彼此聯繫話當年……
    也許,希冀停駐在腦海的某個斑剝角落的逝去時光,會在同窗會中重現……
    可惜同窗會不是以「團圓」茶會、同樂會的形式安排,而是讓人作夢也想不到,為之瞋目、氣結的排排坐上課或會議的方式。
    難得齊聚一堂,本應聊童年趣事、談別後大略,怎料懷舊情懷竟浪費在古板拘束的氛圍裡。雖然會後聚餐稍能彌補缺憾,終究僅能歡聚而難以暢敘;況又有些人無法奉陪到底得先告退。
    也許,大多數出席的老同學不像我:高中時搬家離開這裡,平常既難得一塊嬉遊、少有交集,又因被霸凌而更顯生疏,是以難如在地的老同學一般很快地熱絡起來……
    曲終人散,大體上正如預期:「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回家時手裡多了一張印有同學姓名電話的通訊錄,大約一個月之後再收到(當天填寫)附有詳細地址的郵寄清單。
    當天拍的紀念照僅隔了一兩天便PO上學校網站,慣玩電腦的我很輕易地上網瀏覽下載。只是照片僅大略歸類而未加註說明,除了一小撮人外,大部分的人與名字尚且無法兜攏一塊,何況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讓同班同學先聚在一起,較能勾串、喚起那塵封的回憶;三班混雜一塊,徒然增加辨識的困難度與混淆,還有人卻仍拘泥於升學班、就業班的自我糾葛中。
    原以為老同學中不乏程度高潛力厚者:如中學校長、主任和美金計酬的商船船長、以及年終紅利、獎金豐厚讓人欣羨的國營事業課長等,起碼存在一、二人會利用現今火紅的數位科技如電郵、臉書等聯繫與對話的可能;結果是我高估了,雖然留有電郵網址者五、六,對老年人來說已算可觀,只是大多只是應應景罷了。
    而通訊錄裡的地址,會藉老掉牙的寫信郵遞傳訊,大約只有校友會的制式通知了;而會使用電話或手機彼此聯繫的,不外平常還保持聯繫的少數幾位,對其他多數會派上用場的機率恐微乎其微。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疏離已是常態,傳統的熱絡與親切似乎已難覓尋,找機會老同學串連聚在一起,或出國或就近本島旅遊,為平淡生活增添花絮,應是促成同窗情誼回春與增進的契機。
    也許下次同窗會時會有這類構想出現,只是彼此間疏離了大半輩子,各有各的生活圈和生活習性,其間如再少有聯繫,下次同窗會參與者恐怕不只日漸凋零而已!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電郵信箋

    上圖是個人現在使用的電郵信箋硬拷影像,適用各種場合。個人經常使用這個樣式直接套用文字與圖片,文字不需斷字自動換行編排,挺方便的。其格式為HTML,修改運用都相當簡易;即使不解HTML也無妨,當然懂得HTML更能變化自如。
    下列圖文是多年前舊作,不擬再對這個標題贅言,故抓來應景:


    
    電子郵件使用信箋式樣,是這幾年才開始講究的品味。
    試用過不少電郵軟體,見識信箋的運用可添增美感、加強專業印象與風格。於是也替自己量身定做設計了專屬的信箋樣式。
    前陣子因考量經濟效益,毅然決然告別使用多年的「光世代」而改採社區網路,原來備用的Gmail信箱被迫升格輔正。不過與一般使用瀏覽器收發電郵者不同的是:我還是照常使用Outlook Express收發電郵,只需分別設定即可將Gmail信箱內的信件導引過來。
< 有關設定步驟,請參考:
    (不用Outlook乃因「未提供編輯原始程式碼的功能」)
  (這幾天要在Yahoo上依法炮製卻遭閉門羹,需升級VIP年繳1200元方可。還好我不用雅虎
    最近才深切體察使用瀏覽器收發電郵,是多麼委屈!只能使用相當原始的功能,有些還得被迫接受廣告疲勞轟炸。而如帳號久用而欲更改又覺茲事體大時,恐被綁架之虞即非無的放矢!>
    基本上使用瀏覽器收發電郵根本毫無「信箋」可言,下列信箋(原稿硬拷圖)是一般電郵程式呈現的影像:
    而在瀏覽器信箱觀信只能看到白底文字,及上方的動態小精靈、蝴蝶和下方的蜘蛛。(上方的動態小精靈、蝴蝶則是專為瀏覽器收發電郵特別加入,以期避免過於單調而儘量呈現最佳視覺效果)
    原本的「信箋」樣式較為簡潔明快,添增的動畫則是相當無奈地考量一大票採用瀏覽器信箱者的折衷方案。
    以往在瀏覽器收發電郵,以圖案為底可如網頁一般正常呈現,猶清楚記得當時實測是可行的。曾幾何時似乎感到有點不太對勁,遺憾過於遲鈍不曾察覺「瀏覽器信箱程式已重新修訂並設限」,只緣「身不在此山中」,一直被蒙在鼓裡多年,還一度懷疑是否自己搞混了。
    一直以為個人寄出的電子郵件是圖文並茂、頗具個人風格與特色。誰知在瀏覽器信箱顯現的只是「鬼打架」的一廂情願,什麼也不是。接到覆信附帶的原函呈現漏失現象,還以為是屬於不免的正常狀況,直至最近寄發黑底圖案配合動態煙火時,才感到事態嚴重。
    原來新近的瀏覽器信箱郵件的底色,依照網頁一般設定是無效的。後來參考雅虎的設定才發覺,這部份得採用 CSS的方式設定。
    至於「瀏覽器收發電郵不能以圖案為底如網頁一般正常呈現」,亦即圖案文字不能相互貫穿、合而為一。插圖OK,圖文合必須轉換成影像檔才行。
    因此,為了電郵樣式能一體適用而非一國兩制,得退而求其次降階配合或乾脆不理。
    個人的作法是採取上圖信箋的折衷方式因應。雖然電郵信箋不能在瀏覽器信箱裡顯現(反如附帶文件般被存檔),起碼還能退求其次展現次級的品味來。
    設計使用電郵信箋多年來的經驗,覺得Web-based email似乎沒有一貫可循的規則是絕對不變的。各吹各的號是普遍的「法螺」。
    最近使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擬下載太座(沿用多時)雅虎信箱的信件附件時,居然三次「死當」,後來換用mozilla firefox瀏覽器則一切正常,可見死對頭的惡鬥是司空見慣的。
叢林法則:「強者為王、適者生存」才是最管用的聖盃!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閒言冷語談命說運

      下列圖案是個人設計「雅圃紫微斗數」實際列印之一部分(生辰月日特予抹除),乍看似乎還滿酷的。

    命盤十二宮星曜呈現的字型樣式乃量身打造,命盤下方解說部分,只臚列一般的說解供參(大部分刪略);專業論斷不列其中。
    涉獵命理大約跟墮入電腦陷阱一樣長久,只差不能跟象棋、圍棋比較罷了,粗估三十幾年錯不了。
    涉獵命理,不知是幸或不幸?似乎與研讀易經投注的心力是否值得,有類似的疑惑。
    研易是自然而然逐步陷入,跟玩電腦差不多;而蹚入「命理」這槽渾水,雖為無意間闖入,卻跟「追根究底」的個性與「心多旁鶩」的習性不無關連。
    然而陰錯陽差地運用電腦、耗費心神大玩特玩搞起「數位紫微斗數」,且有欲罷不能的趨勢,則是始料未及。
    紫微斗數歸類為「陰陽五行」,一般正統的看法屬於旁門左道。漢採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而獨尊儒學;然而研讀古籍卻發現儒學裡充斥隱含著陰陽五行思想遺緒,倘不明就裡只知讀死書而照單全收,錯植種籽、誤入歧途,豈止以訛傳訛,可謂幾陷萬劫不復之地。(旁涉贅言,姑妄存參)
    設非誤陷「紫微」「子平」泥淖,就不會涉獵往昔鄙視遠避的「陰陽五行」,也就無從走出上述贅言的神話迷宮。
    而五六年前某位賽半仙輾轉替我「把命」斷言:恐熬不過那年中秋。若非個人深諳易理、命理,換成一般人豈不被這種危言聳聽的「鬼話瘋語」折磨至過了中秋「劫」才敢略鬆一口氣,或者才知被詐被耍!(這是意外收穫)
    「命」,究竟是真是假?到底有無那麼一回事?這是普羅大眾一致想要解開的疑惑。
    人生而有命,古已有明訓。命,當然是真的。
    有無那麼一回事?就看怎麼去對待。對待的態度如何,才是決定人生的關鍵!
    要真看不開,若從正統的「子平推命」或「紫微斗數」裡深入瞭解自己,未嘗不是好事一樁。 
    命理,參考就好;信與不信,都非正應。
    可以的話,讀讀「論衡」,對人生會有一番更深入的體認。
本篇多年半前「發佈」在個人另一個已呈凍結狀態的網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