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攝影玩影像


    攝影,在底片時代,一張照片平均10元,並非你我一般升斗小民玩得起的奢侈玩意兒。而最常用到的場合是:偶而外出旅遊,「到此一遊」拍照留念。
    拜數位科技崛起之賜,不需特意購置相機,人手一支智慧手機即擁有高端的拍照功能,愛怎麼拍、拍多少張,再也不愁會多花一文錢。而手機隨身攜帶,人到哪兒便能拍到那裡,更是方便無比。當然,雅好攝影、苛求高影像品質者,購置一台稱手的相機還是有其必要。
    現在,拍照存取都只在記憶體內瞬間運轉,材料花費已無,再也不需放在心上,這種好康是以往所不敢想望企及的;以往阮囊羞澀玩不起的攝影,如今則是「眾生平等」。難得「天賜」如此機緣,輕易錯過豈止可惜?!
    當然,在攝影器材方面仍存在相當大的位階差異,不說相機本身即有高低階之分,光是鏡頭一項就足以形成清晰層次高低鮮明的兩種境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絕不只是形容詞而已。雖然,遊戲玩得是否盡興?是否高明?仍端視玩者的玩法與其用心。
    工具簡陋,理當避免做高階細膩的工藝,更費不著跟人比拼短長;上駟下駟不待比較而高下自分。不得已而較量,立足點平等則是最起碼的要求!
    今日,照片的取得是如此的輕而易舉,幾乎讓人忘卻:這可是積累了前人難以計數的智慧結晶,方能享受的成果。若仔細思量照片產生背後的典故,能好好地享用這項成果,說是這一生的一大幸福也不為過。
    取景、對焦,甚至無須對焦,輕觸一下按鈕,照片就完成了,能不贊同「再簡單不過」的說辭?能不驚嘆它的神奇!
    使用底片拍照年代,快門一按便決定了相片的好壞,曝光量(光圈、快門、ISO)是否設定妥適?正確對焦了沒?這樣最基礎的攝影入門身段,往往足以震懾、迷惑初學者良久。在以張數計費的那個年代,除非口袋夠深,否則錯誤嘗試可是得稍費思量的。
    進入數位時代,攝影「做中學」,多經幾番測試是值得鼓勵的。反正除了學習的時間之外,幾乎不需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以往,拍照之後便形同宣告攝影工作告一段落,暗房中沖洗照片幾乎是另一個不同的世界;現在,驗收攝影的成果如何,則是更有看頭的二部曲:有拍照後隨即檢視的,而利用影像軟體在電腦大螢幕裡仔細審視、調校,更是進一步攝影樂趣的享受過程。
    照片成像的好壞,是一門大學問,其間參數的設定,更是獨門的商業機密;經多次對比相機與專業影像軟體的設定而猛然醒悟:要求性能無與倫比、十全十美,的是強人所難,參數設定因環境而異,表現較亮麗往往只是在某種場合較合適罷了,並非一體適用。
    高明的拍照技術,是競逐攝影比賽獎項者的目標,我只尋求獲得美麗動人的照片就心滿意足了。玩影像,與其追逐高階相機高端的影像配備,不如直接利用手法類似而巧妙不同的電腦後製,更能獲得滿意的成果。
    清晰的照片,固然是攝影最基本的要求,但若一味力求清晰而忽略了其他細節,不知景深、散景為何物,這種對象不適合與其談論攝影的話題,不言而喻!
    文端所附圖片,限於鏡頭,所呈現的效果似乎有那麼一些味道,而純淨度卻是明顯不足。不過既已使用了最大光圈營造最淺景深以及散景效果,在一塊野地裡拍下一朵既非鮮豔也非盛開的小花,兀自矗立在「自有小天地」中,雖不及亦不遠矣!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迎新與回顧

    交際應酬,有人頗為熱衷;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應感相當無奈。對我則是滿苦惱的事。我不想隨著世俗浪潮跟人打「哈拉」,幹嘛現身露面都得罩上「敦睦」外袍?
    不想迎合湊熱鬧,儘可任情自肆、攸遊自在地過活。只是多少人敢冒大不諱不甩所謂的禮俗?多少人不怕被貼標籤孤立?
    個人重病之後身心俱疲,幾乎將各種人情世故摒除在外;雖然身體行動不便,心靈卻如脫韁野馬毫無羈絆!
    曾在都市叢林的小公園內觀棋等人,內有一人盛情邀約:得空時盼能前來一聚「手談」。可惜那兒不屬於我的生活圈,而下棋的興致較年輕時已大大的消退不少,更重要的是:所遇並非「棋逢敵手」,否則結交這個新朋友是不容錯過的。
    一個交情四十幾年的要好朋友跟我鬧彆扭,持續了好幾年,我也跟著不理他,而在好幾年之後試圖再跟他聯繫,他女兒接電話回說他出去了。等弄清楚是許久未聯絡的老朋友時,轉由他太太接聽。晴天霹靂!朋友竟然已撒手人寰!而且離世已經好幾年。
    除了原有的病症之外,原來他還患了憂鬱症。我卻一直蒙在鼓裡。他太太哽咽的訴說:我不理他給他很大的打擊。我回說:可想而知;誰叫他罵我,算我怕了他。只是我怎知他患了憂鬱症;恐怕從不知曾幾何時「怪我下棋沒風度」,憂鬱症已逐漸纏上身!
    知曉好友走了已是他作古多年之後,而他走之前彼此也好幾年不通聯。是以他的離去並未在個人心湖激起太多漣漪,尤其之前曾撰文為彼此的友誼與過節,做過一番心情的沈澱與整理。
    好友走了,而另外的一個好友似乎也疏遠了?平常難得聯絡也就算了,連電郵也以擔心被駭而不回覆。交情再久再深,一旦荒廢過了頭,並非沒有變冷變淡的可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圈和趣向。配合家庭生活圈是基本步調,剩餘的才是趣向的安排。退休十五年來,幾乎不再出遠門,也幾乎不曾有孤寂的感觸。每個星期除固定的與朋友健行品茗聊天之外,除了家人,便是與電腦為伍。典型的現代宅男!
    讀書研究寫作,需用電腦;娛樂,仍須電腦;上網、收發電郵,更離不開電腦。我深深為不熟悉又受困於電腦的人難過,更慶幸自己能輕鬆愉快地駕馭電腦。
    論語首篇第一學而時習章,個人覺得自己較感缺憾的是二部曲。於是有「美麗邂逅」與「冒昧招呼」之作。
    在我們的社會裡,「迎新」就得走出去,自己找機會、創造機會。另方面還得懂得推銷自己,讓他人在芸芸眾生中發現自己。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冒昧招呼與回應

雖然「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庶幾即屆,四年前猶心血來潮,發了一封電郵給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原件影像如下圖:

預估對方回覆與否的機率各佔一半:既在簡報留下電郵,自然希望獲得迴響;回不回應在那個迴響是否對味、感動。
下列內容是接獲覆信的心情寫照及再次回應:
原以為冒昧招呼很可能石沈大海,而獲得回應的機率似也不低;
當回函在收件匣出現時,雖未雀躍,但也相當驚喜!
從簡報及電郵裡,牧師或學者的影像逐漸淡入。
請恕我稚氣未脫如此冒昧臆測!
之前招呼時提到:也許個人氣味不甚相投!?
只因擔心墮入「道貌岸然」的十里霧中。
隨函檢附可攜文件檔「心意」如附件供參。

此後便沒了下文。雖然偶而會順便轉寄一些簡報給他,卻如石沈大海了無訊息。隔了一段時間後,我再發了一封電郵了結這段緣分:

人生逆旅如能多結識有品味、親近而又陌生的朋友,應是一種愉悅、一種境界。可惜我還沒這個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