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從小便與它結緣;圍棋,高中時才一睹廬山真面目。兩者雖然不曾讓我沉迷,但都在個人生活領域裡佔據了一塊不小的位置。
在個人電腦尚未萌芽、成熟之前,圍棋更幾乎獨佔心頭一隅稱霸。
學會圍棋雖然虛耗了不少生命,也增添了不少虛幻的期待,無疑地它也豐沃了我一小角的心田。跟參研易經、子平推命一般,在在只充實了腦袋瓜、豐富了生活情調,對民生問題毫無助益。
比較實際的是:花費了不少功夫在電腦上,雖然仍無補經濟,卻讓人能隨著時代浪潮推進,走在前端。
我不後悔學下圍棋,「多能鄙事」不見得是壞事,雖然在人生旅途上真正受用的情形不多,但多開了一扇窗讓人大開眼界,就已值回票價。何況這是處在「不遇」的情況!再退一步設想,當時浪費在圍棋的寶貴時光,恐怕也難另覓尋其他有價值的出路。
下一盤圍棋,終盤點空看誰輸誰贏,經常都需一個小時左右,如下象棋,恐怕已下了好幾盤。大概不耐長時間專注在黑白子之間,我下圍棋,往往初戰階段頭腦還算清晰,其他時候大約都處於渾噩狀態,於是經常遭遇好棋而被逆轉,甚至還被須讓四子的好友吳在未讓子的情況下贏過一盤,由此可知下圍棋幾乎從不數子的我,是如何地玩圍棋了……,而下象棋就難得碰上這種糗事。
不曾與人下棋,歷經多少個寒暑已無從計數,即連瀏覽電腦程式圍棋、象棋,也多年不再觸及,對曾經是圍棋、象棋的熱愛者而言,似乎有些不尋常……
的確是有些變調,多年不碰圍棋,一晃眼即過,好像生活一點也沒褪色,生活中似乎不差這一塊;至於象棋更不在話下。
不碰圍棋的癥結在於碰不到下棋對手,若為下棋而委屈將就或強求,並不符我的個性,於是這方面的生態自然而然逐漸萎縮。又因電腦這塊沃土讓人輕易上癮,不須枯待煎熬尋求對手,隨時開機即能按自己的需求從事工作或娛樂,再舒暢自如不過了。管它外面世界是否風雨飄搖,我不外求而已自圓足。
以往常自詡,難遇棋力相當的敵手對弈,往後再也不能這麼說了,儘管現階段高階人工智慧圍棋程式尚未普及,但一般業餘高手目前恐已難與已推出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式匹敵了。只是與冷冰冰的電腦人工智慧對弈,不覺得沒意思的人恐怕不多,但總強過沒有人對弈的饑渴!
粗懂圍棋的年代,假日有空便往圍棋社跑;來到現在的年紀和棋力,早已提不起當年那股勁道了,與人一較高下的興致,似乎也隨著歲月的掏洗,逐漸淡薄……
去年(2016)三月九日人機圍棋世紀之戰,號稱最強的人工智慧「Google AlphaGo」對上世界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才又重燃起對圍棋的熱情;並因個人網誌 GO 10101(動態圍棋)成功運作,自娛之外還能分享,對久已疏遠的圍棋世界才逐漸有新的認知。
以往研究圍棋時,雖也在手筋、死活中練過功,後來幾乎只專注於實戰,看多了頂尖高手的實戰譜又缺乏磨練的機會,鬱積久了不膩才怪;在不觸及棋類遊戲期間,替代情境是數獨、紙牌接龍,但時間稍久便覺乏味開始不耐。
因 AlphaGo旋風鼓動風潮之賜,重新發現那些束之高閣的圍棋手筋、死活資料,竟是利用短暫時間的最佳夥伴。而利用個人網誌 GO 10101動態圍棋呈現,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效果奇佳。
懸疑待解,是挺折磨人的,尤其是那個結似淺顯可解卻又難以觸及;往往解鈴之方只是畫龍點睛一筆,即顯撥雲霧而見青天之功,讓人恍然大悟而心花怒放。
可惜這個好處不懂圍棋的人無法體會、分享。
在個人電腦尚未萌芽、成熟之前,圍棋更幾乎獨佔心頭一隅稱霸。
學會圍棋雖然虛耗了不少生命,也增添了不少虛幻的期待,無疑地它也豐沃了我一小角的心田。跟參研易經、子平推命一般,在在只充實了腦袋瓜、豐富了生活情調,對民生問題毫無助益。
比較實際的是:花費了不少功夫在電腦上,雖然仍無補經濟,卻讓人能隨著時代浪潮推進,走在前端。
我不後悔學下圍棋,「多能鄙事」不見得是壞事,雖然在人生旅途上真正受用的情形不多,但多開了一扇窗讓人大開眼界,就已值回票價。何況這是處在「不遇」的情況!再退一步設想,當時浪費在圍棋的寶貴時光,恐怕也難另覓尋其他有價值的出路。
下一盤圍棋,終盤點空看誰輸誰贏,經常都需一個小時左右,如下象棋,恐怕已下了好幾盤。大概不耐長時間專注在黑白子之間,我下圍棋,往往初戰階段頭腦還算清晰,其他時候大約都處於渾噩狀態,於是經常遭遇好棋而被逆轉,甚至還被須讓四子的好友吳在未讓子的情況下贏過一盤,由此可知下圍棋幾乎從不數子的我,是如何地玩圍棋了……,而下象棋就難得碰上這種糗事。
不曾與人下棋,歷經多少個寒暑已無從計數,即連瀏覽電腦程式圍棋、象棋,也多年不再觸及,對曾經是圍棋、象棋的熱愛者而言,似乎有些不尋常……
的確是有些變調,多年不碰圍棋,一晃眼即過,好像生活一點也沒褪色,生活中似乎不差這一塊;至於象棋更不在話下。
不碰圍棋的癥結在於碰不到下棋對手,若為下棋而委屈將就或強求,並不符我的個性,於是這方面的生態自然而然逐漸萎縮。又因電腦這塊沃土讓人輕易上癮,不須枯待煎熬尋求對手,隨時開機即能按自己的需求從事工作或娛樂,再舒暢自如不過了。管它外面世界是否風雨飄搖,我不外求而已自圓足。
以往常自詡,難遇棋力相當的敵手對弈,往後再也不能這麼說了,儘管現階段高階人工智慧圍棋程式尚未普及,但一般業餘高手目前恐已難與已推出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式匹敵了。只是與冷冰冰的電腦人工智慧對弈,不覺得沒意思的人恐怕不多,但總強過沒有人對弈的饑渴!
粗懂圍棋的年代,假日有空便往圍棋社跑;來到現在的年紀和棋力,早已提不起當年那股勁道了,與人一較高下的興致,似乎也隨著歲月的掏洗,逐漸淡薄……
去年(2016)三月九日人機圍棋世紀之戰,號稱最強的人工智慧「Google AlphaGo」對上世界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才又重燃起對圍棋的熱情;並因個人網誌 GO 10101(動態圍棋)成功運作,自娛之外還能分享,對久已疏遠的圍棋世界才逐漸有新的認知。
以往研究圍棋時,雖也在手筋、死活中練過功,後來幾乎只專注於實戰,看多了頂尖高手的實戰譜又缺乏磨練的機會,鬱積久了不膩才怪;在不觸及棋類遊戲期間,替代情境是數獨、紙牌接龍,但時間稍久便覺乏味開始不耐。
因 AlphaGo旋風鼓動風潮之賜,重新發現那些束之高閣的圍棋手筋、死活資料,竟是利用短暫時間的最佳夥伴。而利用個人網誌 GO 10101動態圍棋呈現,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效果奇佳。
懸疑待解,是挺折磨人的,尤其是那個結似淺顯可解卻又難以觸及;往往解鈴之方只是畫龍點睛一筆,即顯撥雲霧而見青天之功,讓人恍然大悟而心花怒放。
可惜這個好處不懂圍棋的人無法體會、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